迷迭香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社区更适老环境更宜居丨山西小区益时光 [复制链接]

1#

早上8点半,山西小区“益”时光花园里满是锻炼的居民,环绕于青草绿树间的健身步道上,早起的老人一边闲聊、一边健走。

“以前,小区花园这边没有铺防滑垫,晚上也没有大路灯,我们老年人都不大愿意出来锻炼,生怕摔跟头。”张游兰(化名)已经在这个小区住了50余年,由于腿脚不灵便,她感受到的细节变化就更多了。“小花园入口都安装了扶手,坡道也很小,还有凉亭、座椅,让我们感到很贴心,更愿意出来遛弯了。”张阿姨说,每天出门动一动,人也精神了。

焕然一新的小花园成了居民们休闲娱乐的最佳场所。可要说起改造小花园的前后始末,还真有一段故事……

换上新装变了样

位于外滩街道的山西小区,是一个混合型居住小区,既有百年的老式里弄,又有70年代初建造的老式公房,介于老式里弄和老公房中间的空地,便是花园的所在位置。长期以来,花园环境问题是小区治理的痛点和难点。

由于长期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小区花坛里杂草丛生,夏季蚊虫肆虐;枯枝断木间积攒的生活垃圾,无人清理;再加上无主的流浪猫狗随地大小便,有居民回忆道:“旁边的人家都不敢开窗,也经常有人去居委会反映和抱怨。”为了整治花园环境,居委一直在做努力,不定期地组织力量进行清理,但很快又恢复“原貌”。如何彻底解决花园的问题?又如何有效回应居民的诉求?转机从这里开始……

00年6月,外滩街道在山西小区选址建造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山西分中心),同时,为了配合适老化改造项目,这处小花园成了居民最迫切希望改造的地方。街道得知后,多次联合居委、施工方开展调研,认真听取社区居民的意见和建议。“老式里弄的居民希望日常可以在小花园里坐一坐,谈谈心;公房里的居民希望小花园可以变得干净整洁,实现开窗见绿,出门见花的愿景。”居民们的想法被一一记录。

通过绿化改造、修缮运动设施、改扩建活动空间,居民非常直观地看到了花园的变化,同时,他们也注意到很多小细节的处理:在植物上,花园主要以薄荷、迷迭香、鼠尾草等为主,搭配绣球、络新妇等花卉,既实现了绿化与周边环境相呼应的统一,又减少了蚊虫的滋生,为居民营造健康的生活环境;新添置的座椅,不仅高度符合人体的舒适感,椅子下面装有辅助贴,拄拐的居民可以放拐杖,拎物品的居民可以解放双手,两全其美;同时,针对居民提出的“夜间昏暗”问题,改造中,花坛里放置了节能驱蚊小夜灯,一举两得。

这一系列的变化,无形中提升了老旧小区的公共空间和配套服务功能,更是增强了居民的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益”起温暖你的记忆

花园被取名“益”时光,可并非空穴来潮。原来,花园的功能不局限于表面,它还被赋予了认知症疗愈的功能。作为全市首批“认知症友好社区”试点街道,外滩街道在花园改造中,更希望能用适合的环境来更好地满足认知症老人的身心需求。“我们希望空间环境能够帮助老人,改善或者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比如说能够促进他们运用尚存的身体能力,以及支持他们各方面能力的缺损,帮助他们延缓能力的衰减,以及减少一些反应式行为。”街道服务办工作人员介绍道。

作为疗愈性花园,它的设计要兼顾有安全性、趣味性、活动性、记忆启发性。首先,疗愈花园的使用人群感知觉能力异于常人,因此在景观设计方面需体现出对使用者在感知觉方面的补偿作用,从而达到辅助康复的积极作用,不单是要满足休息散步。

此外,疗愈花园的景观建设不仅要有绿化及休闲设施,还需根据使用者的特性对剩余空间进行充分利用,增强景观互动性,从而引导使用者主动性活动、创造性活动。最后,由于参与人群环境的特殊性,他们的心理更脆弱,更渴望与他人和外界的理解和交流,设计疗愈花园时更要着重考虑满足使用者的心理需求。

所以我们再回过头看,花园的布局似乎更加科学、更加合理。装修颜色明快,走道沿路设有多张坐椅供随时休息,花园内有安全无害的植物和色彩鲜艳的花卉,还有憨态可掬的油彩小动物摆件,庭院内还设有勾起人们旧时记忆的草棚造型的景观设施……让长者放松身心,减轻压力。

“小而美”中实现社区自治

前期的“大刀阔斧”,更需要后期的“精细雕琢”。花园的环境改善了,不仅引得居民纷纷点赞。同时,还充分调动起大家参与小区自治、共治的积极性,“益时光”服务队便是最好的印证。前不久,经过专业社会工作者的引导,服务队成员们共同商议并拟定了花园自治管理公约,这将有效地规范和监督社区居民对花园的文明管护、规范种植、爱绿护绿的微治理行动。

此外,通过种植营造,居民自己负责花园的运营和养护,潘阿姨便认养了其中的一块,里面种植了南瓜、生菜等蔬菜,她也每天都会来看看,浇水、除草、翻土,忙活好一阵。“待蔬菜成熟后,打算摘一些给小区里的老人们送去。”潘阿姨告诉小编,大家超喜欢现在的小花园,都成了居民区里的网红打卡点了。

来源:周到上海作者:李洁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