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迭香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河南汝州惠农产业兴旺集体经济走强中国科 [复制链接]

1#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圆白癜风抗白梦 https://auto.qingdaonews.com/content/2018-06/19/content_20138493.htm

中国科技新闻网4月14日讯豫西汝州,三月风和,满城翠色,春光大好。日前,河南省汝州市温泉镇朱寨村一香菇大棚外,张翠平正指挥工人将刚采摘的香菇往车上装。“我们的香菇名气越来越大,一点都不担心销路。过年那阵子,更是供不应求。”张翠平是种菇大户。朱寨村有香菇种植户多家,“各家各户的香菇都不愁卖”。

朱寨村种植香菇已20多年,过去一直是各家各户单干,没有形成规模。年8月,村*支部研究决定,以香菇种植业为依托,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村里成立汝州市温泉食用菌发展有限公司,采用“公司+农户+基地”模式,把单干菇农组织起来,形成集原料供应、科技示范、技术服务、市场营销于一体的合作社。

多年来,汝州乡村集体经济落后,是“穷家难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许多村子长年靠上级输血度日。近年来,汝州靠深化改革,促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变输血为造血,依托龙头企业培育主导产业,因地制宜发展现代化特色农业,全市农村集体经济走出了一条以资源换资金、以存量换增量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摸清集体家底唤醒沉睡资产

家底厘不清,步子难迈动。乡村要发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势在必行。年以来,汝州围绕农村集体资产确权到户和发展股份合作集体经济两项重点工作,全面拉开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大幕。

按照“由点及面,慎重推进”的原则,从全市20个乡镇街道挑选有热情、有特色、有想法的21个村,采取一对一指导的方法,打造改革示范点,不断完善总结,最终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工作法,在全市全面铺开。

所谓“”工作法,第一个“4”是成立宣传动员组、文秘组、清产核资组、推进督导组4个小组,协调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7”是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细化为7个步骤有条不紊开展;另一个“4”是重点保障“未婚或者已婚妇女、离异或者丧偶妇女、外来没有户口的妇女儿童、入赘上门的女婿”等4类弱势群体利益;“1”是设立汝州市农村综合产权交易中心平台,保障农村产权交易规范有序进行。

朱寨村作为汝州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村,在完成清产核资、成员身份界定的基础上,率先推行股权改革,于年2月28日成立股份制经济合作社,目前已吸纳该村余户村民加入股份经济合作社,共发展香菇种植大棚座,年创效益万元。

村集体有钱了,公共服务能力就强了。“我家自来水费、卫生费,都是村里交的,这种模式真好!”3月23日,在朱寨村,村民股东朱万水告诉记者,村里成立合作社后,环境一天比一天好,“去年第一次分红,我分了块钱。”

深化农村集体产权改革,不仅摸清了家底,也理顺了村集体资产与村民的关系,农村沉睡资产得以唤醒,村集体经济快速发展。年6月,汝州成为全国第二批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市。截至目前,汝州个行*村(社区)全部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共清查集体资产49.65亿元,集体土地总面积.17万亩,界定集体经济组织成员.13万人,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家。

坚持*建引领夯实发展基石

每年3月中下旬,是蜂蜜采集第一季。在大峪镇拾岭村村部,一桶桶优质蜂蜜泛着琥珀色光泽。“我已经来了好几次了,这里的蜂蜜,有山野清香,口感纯正。”在汝州市区开超市的王先生告诉记者,这里的蜂蜜一上架,很快就被抢购一空。

拾岭村地处深山区,盛产优质枣花、荆花蜜。但许多群众却守着宝山过穷日子。前年,村里用镇里发放的10箱蜂为本钱,养了30箱蜜蜂,一年下来赚了7.9万元。

初尝甜头的村民,马上有了干劲。去年,村里又用扶贫专项资金,把养蜂规模扩大到箱,建立了3个养殖点。村支部书记王丰朝说:“去年村集体养蜜蜂产蜜多斤,收入达20万余元。养蜂之前,村集体经济收入为零。现在好了,村集体有了项目、有了收入,干啥都有底气、也有干劲了。”

村级集体经济要实现化茧成蝶,选优配强领头雁是关键。近年来,汝州坚持以*建为引领,持续加强村级*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层*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实施素质提升工程、搭建优质服务平台、出台激励办法等等,一系列配套举措,加强村级基层组织建设,加强*对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领导。选优配强村级班子,加强村两委班子、驻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员、村级后备干部、农村经济组织负责人等人才队伍培养。

对村集体兴办的各类经营性项目,依法依规减征免征相关税费。对符合“销售的自产农产品”“土地使用权转让给农业生产者用于农业生产”“纳税人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入股等方式将承包地流转给农业生产者用于农业生产”“月销售10万元(含)以下的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等情形的,免征增值税。

到今年3月,汝州累计下派驻村第一书记63名,在全市个行*村全面推行农村两委领导一肩挑,充分发挥村级*组织在乡村振兴中的领导中坚作用。

“一村一品”因地制宜谋发展

“每株之间要留足距离,注意不要伤到根部。”3月15日,在寄料镇磨石村杭白菊种植基地,村民正挥锄分株植苗,技术人员现场指导。如画毯般铺向远处的杭白菊,枝嫩叶绿,在春风中摇曳。

“除草、栽种、采花这些活我都能干,也不累,一年下来能挣不少钱哩。”脱贫户姚娇在这里务工。她告诉记者,有了稳定收入后,去年底,她家光荣脱贫。

位于寄料镇东南大山深处的磨石村资源匮乏,村集体经济薄弱,一直找不到好的脱贫致富项目。年初,汝州市教体局驻村工作队经过多方考察,最终敲定引入易种植、见效快的杭白菊,作为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帮助村两委采取“集体+农户”模式,流转土地55亩种植杭白菊。

村里与嵩县一家农业公司签订合作协议,由公司负责提供种苗、技术培训,农户参与管理,菊花售出后分红。

“去年,我们的杭白菊销售额达到3万多元。群众见到收益后,种植热情很高。今年将逐步扩大面积,并完善深加工链,提升附加值。”驻村第一书记刘晓晨,正带领全村落实杭白菊产业发展规划。

当天上午,温泉镇西唐村北侧大棚里,排排田垄上,人工培育野生菌新品种赤松茸,从厚厚的腐草中“顽强”地探出头来,粗大的新鲜赤松茸,格外诱人。

“现在气温转暖,野生菌生长得很快,明天早上就可以摘了。采后直接发往郑州、上海等地,每斤可卖8.5元以上。按一个大棚占地1.1亩算,每年可产鲜菌1万斤。”技术员孙涛弯下腰,轻轻拨拉着赤松茸,“口感比一般蘑菇好,营养价值高,市场上很畅销,下一步将考虑扩大规模。”温泉镇*委书记李华州介绍,近年来,温泉镇结合各村实际,坚持“一村一品”,围绕*府扶持、基地建设、“支部+公司+农户”模式,持续推动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目前,全镇形成了以张寨村南部濒河区为主的亩林果采摘观光区,以朱寨村为主的千亩香菇种植区,以连庄村为主的千亩“*金薯”种植区,以邓禹村为主的亩蓝莓和千亩樱桃采摘区,以高水泉村、榆树园村、邓禹村为主的亩迷迭香种植区,以程庄村、赵庄村、冯店村、骆庄村为主的富硒农作物高产区,以官东、官中、官西、丁庄村为主的亩高油酸花生种植区,“一村一品”农业产业布局初步形成。

各村村情不同,村集体经济发展不能简单搞“复制粘贴”,一定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才能探索实践出各具特色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之路。汝州从实际情况出发,按照自主经营、发包转租、入股企业、整合财*项目等多种形式运作,逐步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格局。

土地是农村最大资源,盘活土地,是支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的重要途径。汝州围绕农田提标、资源提效、环境提升三大任务,将“农地流转、农居集聚、耕地保护”三项措施有机结合,鼓励农村“三产”融合发展,依托部分集体经济扶持村项目,打造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做好“土地整治+产业兴旺”文章。

注入金融活水,才能进一步激活发展动能。汝州积极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支持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加大对具有独立法人地位、集体资产清晰、现金流稳定的村集体经济组织的金融支持力度。按照信用村、信用户评定标准和办法,充分发挥人行支农、扶贫、支小的再贷款作用,引导金融机构对信用村、信用户给予增加授信额度及利率优惠,实行贷款优先、手续简便、额度放宽、服务上门。

充分利用农行汝州支行乡村振兴带头人“惠农e贷”模式,推广温泉镇朱寨村(集体经济省级试点村、全市首个“普惠金融示范村”)整村授信,金融机构专项定制“金菇贷”产品的经验,支持村级集体经济项目发展。

拥抱“科技+”护航村集体经济

“目前,我种植的羊肚菌已进入采摘季,前两天刚采摘了第一茬20多斤鲜菇,市场价每斤90元。”3月24日,焦村镇邢村蚕农庄永刚,正在自家蚕棚内查看羊肚菌长势。“待春蚕5月开养时,羊肚菌基本能收获完毕,蚕、菌错时种养,收入比以前又大幅提升了。”

养蚕、种菌,蚕、菌错时种养,完全得益于专家的指导。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焦村镇*府因势利导,于年3月在靳村试点栽种余亩优质矮化桑苗,吸纳村里78户贫困户以“到户资金”的方式,与桑园实现共赢,激励了广大干群种桑养蚕的积极性。

同时,该镇积极探索“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成立焦村众城蚕业合作社,将农户土地进行统一流转、统一管理、统一运营,发展蚕桑产业,壮大集体经济。

年5月,焦村镇又组织村主干、蚕桑大户、群众代表到省内外参观调研、跟班学习,培养了一批技术骨干,并聘请河南农业大学林学院教授毕会涛及河南省蚕科院技术专家到焦村镇举办种桑养蚕培训班,提供全程技术指导,为推进蚕桑产业发展打下基础。

今年,为拓展收入渠道,在焦村众城蚕业合作社的引导下,该镇部分蚕农利用秋蚕后蚕棚闲置期,在20多个蚕棚内试种羊肚菌和大球杆菌。

目前,该镇栽植蚕桑3亩、果桑亩,建设蚕棚个、大型茧站一座,蚕桑扶贫产业园内常年务工人员余人,其中贫困群众余人,并拓展出一条以桑为媒,涉及养蚕、果桑采摘、桑叶制茶等环节的完整产业链条,掀起种桑养蚕热潮。

专家农民面对面,农技服务零距离。为鼓励吸引专家走进农业农村基层一线,为村级集体经济项目提供技术和智力服务,汝州深入实施“百名科技人员包百村”行动,每年遴选名农技人员分包全市个行*村,服务于农业生产一线。

同时,依托益农信息社市级运营中心和展厅,组建农特产品上行和信息下行工作平台,完成个村级益农信息社站点建设,加快推进农村流通现代化。发挥全市基层农技人员分包行*村、指导科级示范主体、辐射带动农户作用,督促农技人员深入所包乡村、深入田间地头,进行具体指导,随时为村级集体经济项目提供技术与*策支持,解决发展中的技术难题。

培养新农民,服务新农村。汝州结合实际,广泛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农村电商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等培训。年以来,共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人,其中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生产经营型)人,专业技能型人,专业服务型人。

二月草木吐*,三月大地披绿。四月汝州,花开烂漫,大地欣欣向荣。一批兴旺起来的惠农产业,带动了村级集体经济走强。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走共同富裕路上,汝州人正以务实有力的举措,迈出稳健步伐。(桂焱炜、吴改红)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