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北京学生活动管理中心开设“植物大课堂”自然体验课程,迎来疫情之后的第一批学员——北京市第二十七中学初一年级余名师生,开展为时2小时的自然体验活动,包括户外观察、探寻芳香植物的秘密以及多肉种植等内容。
作为“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北京市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基地”,北京学生活动管理中心以教学植物园资源为依托,结合语文、生物、科学、劳技等校内相关学科课程,深化校内外知识融合,研发“植物大课堂”自然体验课程,把植物园这一天然课堂打造成“植物大课堂”,助力学生在实践、体验、探索、劳动中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以贯彻*的十九大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综合素质教育,更好地发挥基地的自然教育、劳动教育和生态文明教育功能。
在户外百草园,学生们正在观察杏花、梅花、玉兰等植物的花和芽,认识它们在春季的生长变化,户外实地实践“认识身边的动植物”“被子植物的一生”等生物课堂上学过的内容。
探究实验室里,学生们正在利用显微镜观察碰碰香、迷迭香叶表面的油腺细胞,探索芳香植物释放香味的奥秘。这项观察能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上学到的“植物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概念。
展览温室里,同学们认真观察木瓜、柠檬、蒲葵等热带植物,并用自然笔记的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动物标本馆里,孩子们跟老师学习怎样从恐龙蛋的形状分辨肉食恐龙和植食恐龙。
课程还为学生提供了宝贵的劳动体验,学生通过亲手种植多肉植物,体验劳动的辛苦与快乐。
“植物大课堂”面向全市中小学校开课,课程由专业教师团队针对不同学龄段学生制定不同教育目标,设计更加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主题课程,并将其制作成教学菜单,便于学校根据学生的年龄段有针对性地选择,增加学生的获得感。
供稿|自然教育部文字|马凯图片|杨天马凯编辑|马凯审核|李广旺
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