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迭香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做菜时你有各种调料都放一点的强迫症吗 [复制链接]

1#

从事餐饮三十多年的一位大师傅跟我说,刚进厨房的时候,大家都想做加法,什么都想会、什么都想放进菜里。而你真正会做菜,其实是从懂得做减法开始的。

近些年,“过度烹调”问题变得普遍。以前人们追求“饭店味儿”,如今越来越人表示拒绝“过油”、拒绝各种“精”。一场疫情,让不少厨艺小白走进家里的厨房,开始试着自己做菜。亲手炒出来的菜真的就健康了吗?我想身边不少朋友有这样的经历:看完食谱胸有成竹,站在灶前兵荒马乱,调味阶段好像犯了选择困难症,最后油盐酱醋每样加一点儿,端出来的瞬间甚至还挺香......

随着网络自媒体的发达,美食节目、短视频层出不穷。想吃什么不会做没关系,拿起手机搜个教程分分钟学个大概。作为外行观众,咱也分不清谁对谁错。跟着一通学,把这做菜的手艺都学杂了。

虽说做菜是“好吃为王”,但许多老师傅表示,一道菜该放哪几味绝对是有讲究的,得把标准化操作传承下去再来谈创新。许多人炒菜,调料这放一把那放一把,最后自己也不知道想炒什么味。有人炒个简简单单的酸辣土豆丝,又是蚝油又是十三香的,吃的全是调料味儿,那能不香吗。

中餐用的调味品越来越多,跟美食全球化也有关系。豆蔻粉、咖喱、丁香粉、迷迭香叶、罗勒叶等逐渐出现在中餐里,打开了新时代融合菜的大门。东南亚、欧洲的烹调讲究复合型味道,中华美食的精髓其实是“大味至淡”。借鉴、取其精华是应该的,老祖宗传下来的魂不能丢。如果你要做一盘拍黄瓜,就得是酸辣爽脆的,加沙拉和薄荷叶可以,但不能叫拍黄瓜。

说到“大味至淡”,食材本身质量下降,从“淡味”到“没味”,也造成了现在的厨师不得已只能味道不够、调料来凑。经常在家做饭的朋友应该深有体会,西红柿、黄瓜、辣椒、茄子等蔬菜,跟记忆中的味道比起来实在相去甚远。大棚催熟加上各种农药的介入,让菜的外观变美了,特有的味道却不见了。炒个西红柿,不放点儿番茄酱,根本就吃不出酸味来。圈养的家禽几个月就能上市,有条件的美食爱好者往往会选择去乡下寻找“溜达猪”、“溜达鸡”,好像绿色食品成为了一种奢求。

随着城市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外卖产业日益壮大,料越下越猛已是趋势。现代人工作忙,身体疲惫,普遍口都比较重。调料不多一点儿,还真吃不惯。不少商家表示,要辣就得“变态辣”,让人记忆深刻,不然下次他肯定选别人家了。

再来,很多商家在食材上喜欢偷工减料,为了盖住不新鲜食材的异味,各种调料统统招呼上。不光人能整容,菜也能整容了,也许人们正在远离做菜的初心。

调料,原本是菜品的调剂,经这么一分析倒成了我们对生活的妥协了。做菜时你有“各种调料都放一点”的强迫症吗?不妨一起聊一聊吧。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