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风”来袭:上海美术作品首次集体亮相中国美术馆
“上海美术进京展”开幕现场 11月8日下午,“上海美术进京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这是中国美术首次以集体面貌亮相北京。上海美协主席施大畏在开幕式上感慨有一种“进京赶考”的感觉。为什么说此次展览是上海美术首次以整体面貌亮相北京?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谈到:1962年中国美术馆还未建馆成之时,上海花鸟画曾有过一次进京展览,这是51年后的全面整体亮相。前不久卢辅圣个展,海派书法进京展相继举办成功,上海美术在走向国际的同时,更应该走向各地。展览现场座谈会暨通气会现场 “这次上海的朋友是有备而来,以海派百年来的历史背景为依托,以展览的形式整体的梳理上海艺术的新面貌。我感受到了一股前进的‘海风’,创新之风向我吹来。”美术史论家邵大箴在此前的通气会上讲到。这股“海风”带来了长期以上海为创作和生活环境的老中青三代艺术家共102件作品,集中展示油画、国画、雕塑、版画作品,一是名家名作;二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全国美展及历届上海美术大展获奖的作品;三是中青年美术家优秀作品。方增先《昆仑月色》 扎根生活土壤 传承海派精神 如何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高质量的精神食粮,让文艺更好地联系群众,是新时期美术工作要关注的重要层面。艺术家深入一线,通过现场速写、素描、拍照等方式积累一手的创作素材。此次进京展甄选了不少深入生活、有丰厚生活积淀和思考的作品,如《昆仑月色》、《泼墨漓江》、《浦东?浦东》、《记忆?苏州河的风景》等,反映出上海艺术家积极走出画室、对生活深入感受,对社会进行广阔思考的创作态度,真实描绘出时代背景下人民群众的精神风貌。施大畏《长征系列NO.3?湘江血?涅槃》 现代时尚作品 引领时代风尚 上海美术作品通常给人的印象是勇于创新、充满先锋精神、个性鲜明、风格多样,尤其注重形式创新、讲究轻松、时尚、现代的格调。其实,这只是上海美术的一面,上海美术的另一面是饱含人文关怀,艺术家充满感,作品体现厚重感。上海是新文化运动的发祥地之一,上海美术界有着人文关怀的优良传统,艺术家深入农村、工厂、部队描写生活,创造了大量的优秀作品。如吴湖帆的《庆祝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方增先的《粒粒皆辛苦》、贺友直的《山乡巨变》等。上海的美术作品既有充满感、厚重感的;也有注重艺术本体语言创新、现代时尚的;两者形成相互辉映、平行发展的态势,使得上海美术的整体形象更显丰富。 出版海派代表作品集 梳理百年海派脉络 我们择选海派美术150余年发展历程中最具代表性的18位画家:虚谷、任伯年、吴昌硕、刘海粟、唐云、吴湖帆、周碧初、林风眠、贺天健、丰子恺、关良、颜文樑、朱屺瞻、张大壮、吴大羽、谢稚柳、陆俨少、程十发出版《海派百年代表画家系列作品集》18卷,收录专题学术文章和历史年表等资料40余万字,选用作者不同时期力作3000余幅、珍贵历史照片近600幅,文字、图片如跃然纸上的音符,谱写出海派美术生成与发展的历史乐章。并将18卷的理论文章结集出版《海派百年代表画家评论集》、进京展作品结集出版《上海美术进京展作品集》。丁乙《十示》 新时代海上艺术倡导多元 开放包容 20世纪上半叶,海派美术伴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得到迅猛发展,中国的油画、水彩、漫画、连环画、新兴木刻等艺术样式相继发源于上海,而今,作为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的上海,也应进一步承担起提升文化质量的义务,海派美术作为海派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处理好“码头”和“源头”的关系,成为国内外佳作竞相呈现的“码头”,也要成为本土美术原创活力喷涌而出的“源头”,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以崭新的姿态续写辉煌灿烂、无愧于时代的新篇章。 据悉,展览将在中国美术馆展至2013年11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