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迭香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不务正业的90后我凭打游戏直播挣钱, [复制链接]

1#

90后曾被贴满标签,诸如叛逆、任性、自我、垮掉的一代,他们选择用社畜、佛系、中年少女等主动污名化的自嘲方式进行反击。而在现实生活中,全职打游戏、专门教人优雅品酒、为宠物摄影、沉迷密室逃脱……这些被认为不务正业的工作,正是由于他们的推动而登堂入室。在当下,越来越多90后年轻人选择新兴的小众职业,大有我自举杯任逍遥的范儿,工作也变得越来越新奇好玩。

记录你曾来过

林玉洁见到那只萨摩的时候,它很快就要被安乐死了。

那是一只6岁的宠物犬,它通体雪白,有一张永远微笑的脸。眼下,它的肠道生了瘤,无法医治。为了早日结束痛苦,萨摩的主人,一对20岁出头的夫妻决定对它施行安乐死。

如果你养宠物,就会明白这是一个多么艰难的抉择。夫妻俩想最后再拍一组照片作念想,带着爱犬来到了林玉洁的无邪宠物摄影工作室。

通常情况下,林玉洁会建议客户每年带宠物来拍一次写真。在宠物短暂的十几年生命里,照片算是日后为数不多的纪念。这样说来“有点悲情,但也很温情”,她看得很开,“生老病死都是我们要面对的问题”。

拍摄在上海徐汇滨江的公园里进行。夫妻俩很平静,生病的萨摩也没有表现出太多萎靡。它眼里有光,全程追随夫妻俩,似深情的告别又似不舍的留恋。

就是这样平静的画面,激起林玉洁心中不一样的涟漪。她红了眼眶,想起曾来过她世界的比熊犬,也曾被医生宣判为“无法医治”。很多个深夜,比熊犬会艰难地爬到林玉洁身旁,虚弱地喘气。

记录宠物短暂生命里的故事,成为林玉洁拿起相机,做一名宠物摄影师的初衷之一。她和生于91年的好友一拍即合,在徐家汇开了一家80平米的宠物摄影工作室,专门服务毛孩子和它的家长们。半年后,工作室收支平衡。

林玉洁的摄影作品

此前,她在一家国际宠物品牌担任平面设计师,收入可观、工作体面。她想得很明白,自己不过是大机器里一枚小小的螺丝钉,“在整盘生意当中,你起到的决定作用其实很微小”。那时,她看到的仅是世界的一个横切面。现在,很多很多个横切面在她眼前展开。“每天都要挑战以前从没有遇到过的事情”,林玉洁说。

放弃一成不变的“社畜”模式,成为背负过任性、叛逆标签的90后们,在而立之前策划的一场“出逃”。美团发布的《年生活服务业新职业人群报告》显示,年以后出生的新职业者占据了半壁江山,他们闯入了少有人涉足的新领域,从事电竞顾问、轰趴管家、密室设计师等等各类新职业。

每天都有新鲜的故事在发生。

终于有人欣赏这瓶酒

当孙昕成为侍酒师时,这个职业在国内还少有人知。但在法语系国家,它早已建立起严格的进阶体系:从学徒做起,经过助理侍酒师、餐厅侍酒师、副首席,最后才能成为首席。

等待,是孙昕早期的工作之一。在混杂着历史感、恒温15℃的地下酒窖里等待,等待消息从上面传来。那瓶年的红颜容被选中了,它将成为今天晚宴上的主角之一,接受宾客的赞叹和品味。孙昕小心翼翼地将它从柜子上取下来,郑重其事地拭去表面的落灰,内心却抑制不住地激动。

这瓶酒来自葡萄酒圣地波尔多的一级酒庄,传奇身世曾被写进教科书的白纸黑字里。“终于有人欣赏这瓶酒,那种感觉特别舒服”,孙昕津津有味地想,那真是侍酒师最好的时光了。

他是在年迷上葡萄酒的。那年,孙昕16岁,从阿尔及利亚首都阿尔及尔前往摩洛哥边界度假,途经葡萄酒产区。山谷烟雾弥漫,地上一小丛一小丛的葡萄藤,画卷般在眼前铺开。

孙昕在酒庄买了两瓶酒,一模一样的瓶子、一模一样的酒标。打开后,两瓶酒却散发出完全不同的味道。一瓶是饱满的浆果味,另一瓶香料味浓,百里香、迷迭香,气味张扬。

现在回想起来,孙昕相信这一切多少是“机缘巧合”作祟。总之,那个晚上,他被这两瓶酒选中,敏锐地察觉出它们的不同。他渴望知道,区别是如何产生的,便上网查。一个新鲜的世界在16岁少年的面前打开。原来,葡萄也分不同品种,有食用葡萄、酿酒葡萄,酿酒葡萄又分多种。他沉浸其中。

后来,孙昕去瑞士上大学,学酒店管理。第一份实习便是在瑞士一家五星级酒店做侍酒,从此再没离开过这一行。

孙昕喜欢自己的职业。

对葡萄酒,他有着“变态的爱”。在澳大利亚时,为了多看几个酒庄,有段时间,他住在车里。早上起来,用矿泉水刷牙洗脸,开车上路,就买3个三明治对付三餐。他被喷薄而出的热爱驱使,像块海绵,贪婪地吸收着一切。

有了热爱作支撑,工作的美好值也稳步飙升。去往酒庄沿途的风景美好,美酒配佳肴美好,酒庄古老的家族故事美好。实在累了,就喝一杯放松放松,这也很美好。

年,孙昕回到中国,一家著名酒店品牌邀请他担任首席侍酒师。

那是国内侍酒师行业的爆发期,不少年轻人开始将其作为职业选择。大家对这一新鲜职业表现出空前热情,积极参加各类侍酒师大赛,企图证明自己。现在看来,那时,大家多少有些“急功近利”了,不像现在——孙昕发现,现在的95后、00后们想当侍酒师,多数出于纯粹的喜欢。他们不为了参赛,也无意与任何人较量,但真要比,他们也不怯场。

低头是六便士,抬头是月亮。长于大时代下的90后,缠绕着乐观、焦虑、佛系、叛逆、丧等多元情绪,承受过批判,也善于自嘲。这个特立独行的群体,浸淫互联网多年,早早见到了新的风口,以热爱为媒做出先于常人的选择——哪怕在当时看来是不合情理,甚至是离经叛道的。

我命由己不由人

电竞教练乔恩今年23岁,她染了一头金发,有一张二次元的脸——皮肤白皙,大眼睛,齐刘海。去年,她刚刚大学毕业。

女性、大学生,这两个标签足以使乔恩成为电竞行业中的异类。

乔恩大学学会计,没有比这更适合她的专业了。她的父母都是银行职员。按照预想,毕业后,她也将和他们一样,进入银行工作。未来一目了然。但很快,乔恩就将这一可能性坚决地抛之脑后。

理由很简单——“我更喜欢电竞”。这是一个听上去很任性的理由,像极了90后们故作叛逆的冲动选择。起初,这被父母视为“不务正业”。对她自己而言,这也是一条充满未知的道路。但未知使人兴奋,“命运还是掌握在自己手里比较重要”,乔恩说。

乔恩是在高中毕业时喜欢上电竞的。那年暑假,告别了繁重的课业,时间突然多了起来,她被同学拉去玩英雄联盟。上了大学就开始认真玩游戏,玩着玩着还真“入坑”了,去跟同城的队伍打比赛。她的赛绩不错,经朋友介绍,进入当地一支女队。

从那时起,乔恩就发现,电竞的天平向男生倾斜。她所在的女队一共五六人,五位固定,一两位替补。男队不同,“一个队恨不得有十个替补”。女孩是有能力玩得比男孩好的,她们主动约男队打比赛。但凡赢了,乔恩都很开心。

年,乔恩去上海,加入著名电竞选手Miss的战队。也是从这时开始,爸妈逐渐接受了她的职业。姑娘们开直播,她让爸妈看。此后,她参与的每场直播,爸爸都会看。妈妈则开始大方地跟人说,我女儿是打游戏赚钱的。

Miss战队,左下为乔恩

年,乔恩大学毕业。当时女子战队比赛不多,她又不愿放弃这一行,经人介绍,来了北京,到宏碁掠夺者真牛大师体验中心担任电竞教练。

游戏带给她简单、直接的快乐。她热爱竞争,充满斗志,享受命悬一线的紧张、刺激以及胜利带来的快感。如果双方实力悬殊,而她在最后关头反败为胜,那快乐还要放大好多倍。

不久前,乔恩在赛场上碰到临时被队友放鸽子的四个女孩。她们邀请她帮忙凑数参赛。女孩们都是新手,刚能打排位赛的水平,而对面全是技术不错的女主播,“起码钻石段位”。

她刚加入,就成了临时头领,为姑娘们排兵布阵。乔恩身先士卒,一场下来,“杀”了30多个人头,草台班子顺利翻盘。

现在回想起来还是快乐。一个人带赢全队、逆风翻盘的快乐,况且那还是一支临时组建的队伍,“队友们也很听我的指挥,互帮互助”。

作为女性,她的电竞水平常常受到质疑,许多客户总是先入为主地将她定位为“陪玩游戏、陪聊天”的角色。他们认定,这个可爱的小女孩顶多是个打辅助的。一旦玩起来,她就要把那些偏见一一击碎。她过于认真,站当之无愧的carry位,不少人下次来,还要找她玩。她想,这是自己的水平得到认可了。

这赋予她充足的成就感。现在,作为一名电竞教练,相比比赛,她更享受带领别人的快乐。最有成就感的经历之一,是她曾教一位28岁的男士玩英雄联盟。刚开始,对方不过青铜,半年后,技艺突飞猛进,攀升至白金段位。

乔恩笃定地选择电竞行业,除了热爱,也与电竞产业这些年的发展有关。据第三方机构数据统计,年,中国电竞整体市场规模为.5亿元。选手、运营师、教练、裁判、主播、心理培训……一系列相关职业应运而生。而电竞之所以能发展为新职业,也是因为像她这样“沉迷游戏”的年轻人长大了,有了体量庞大的消费者,也有了相应的从业者。

不久前,一对浙江的父母主动把孩子送到北京,送进乔恩所在的场馆。那孩子看上去十六七岁,不太爱说话,喜欢玩游戏。他父母想,既然喜欢,就让他来接受训练,将来从事电竞行业也不错。

电竞不再是“叛逆”“不务正业”“玩物丧志”的代名词。它一定程度上代表着青春热血。

20多岁总有机会试错

90后的职业故事各有不同,但不乏相似的部分。比如,他们多数白手起家,兴趣主导,嗅觉敏锐。在一切刚露苗头时,便有勇气作出尝试。又比如,他们对有所怀疑,不甘于成为机器的一环,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

决定涉足密室逃脱产业前,年出生的戚富胜是一名建筑设计师。毕业两年后,建筑行业开始走下坡路,工作量是过去的两倍,收入却不见长。

他想离开。表面上看,他的创业是现实逼迫的结果。但客观因素之外,戚富胜身上,有一种与社会直接碰撞的原始渴望。

他做设计那两年,接触的无非是甲方和同事。一直以来,他有一种深深的恐惧感。他常常担忧,假如他四五十岁了,从单位出来,进入社会,别人看他的眼神会否如看一只小白鼠。“但是我20多岁出来,你觉得我是小白鼠没有关系。”

戚富胜身上具备年轻创业者的特质。他感到外面的世界正不断变化,因此渴望与更多人相遇,渴望碰到不同的问题,去一一解决它们。他对失败满怀乐观,认为成功正是从一次次“试错”当中得来的。

他辞职了。进入的新行业是密室逃脱,从建筑设计改行做密室设计。

年上下,上海出现了不少密室,戚富胜直觉这是个爆发点。但凡有利可图,就有人蜂拥而上。回首往昔,戚富胜承认,起初,他纯粹是为了赚钱。他以低廉的价格做了家密室,在随后的行业洗牌中迅速被淘汰。

戚富胜转去太原,那套低价、速成的模式在那里大获成功,一年内开了5家分店。短短3年,密室江湖早已今非昔比。年,他决定重闯上海滩,做更高端的产品,而非赚快钱。

他加入了朋友的品牌“屋有岛”,主要负责工程和产品中后期落地。

这一次,他们将真人NPC引入密室,更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