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纤细的导丝,一条柔软的导管,在医生操控下抵达心脏,“走遍”全身动脉和静脉,这项技术就是血管内介入。该技术可以从堵塞的血管中取出血栓,可以将狭窄的通道打开,可以将影响血液循环的异常通道封堵……目前,该技术正在医院心胸外科结构性心脏病学组得到广泛应用。
在实践中,常常有病例处于边缘状态,即病变部位的组织结构显示不清,封堵器释放后可能“脱落”,此时医院强大的综合实力发挥了巨大作用。不久前,有一例巨大“房间隔缺损”的病例,经科室多次讨论,决定发挥“大协作”的优势。超声科医生反复探查,使用多切面、多窗口扫查房间隔残余边缘的形态和结构,在一超声窗口发现了缺损下缘具备承受封堵器的结构特征,心脏病学组医生圆满完成了封堵手术。
“能不能封堵,超声医生说了算!”“封堵成不成,心外科医生做了看!”一次次合作,一个个治疗方案应运而生,挽救了更多患者的生命。
医院心胸外科于年开始运用血管内介入技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在前任主任梁智星和现任主任郭林静的支持下,郭建*受命挑起了“结构性心脏病学组”的重担。从简单的“房间隔缺损”封堵起步,逐步覆盖了“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的介入封堵;从“肺动脉瓣狭窄”扩张技术,到罕见的“房间隔夹层”夹闭,危及生命的破裂的主动脉窦瘤封堵,经过19年发展,结构性心脏病学组成为我省极具影响力的一支劲旅。
一步步走来,医院心胸外科结构性心脏病学组的导管,从心脏走向全身,一步步地拓展了心血管外科的内涵,使外科医生的眼睛看得更深。放眼未来,介入心外科的乾坤还将更大更宽广,将为更多患者带来康复的希望。
来源:山西日报
作者:程国媛
图片:张博伦
编辑:刘腊梅刘熙
校对:杨婷婷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